,
但读了知足老马的“快乐的游戏 美好的时光”的文章之后,打
消了我的这个念头,老马把我们五十年代东北地区儿童的游戏乎
涵盖了,不仅把男孩子的游戏写的淋漓尽致,而且把女孩子玩的
游戏也描写的绘声绘色。并搜集了众多的插图,花费了不少心血
吧!就我的拙笔而然,无论如何我也无法达到老马写的“快乐的
游戏 美好的时光”的高度,干脆把老马的此文收藏,留给我们
的儿女子孙们当他们闲暇的时候,读一读,想必也会了解一些我
们童时的趣事吧!
知足老马的付出,校友在此拜谢了! 引用 快乐的游戏 美好的时光
童年和少年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美好时光,即使是在那物资贫乏、文化生活落后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的人们来说,那时虽然没有游乐场,没有变形金刚,没有遥控车,没有游戏机,没有网络游戏,我们玩的都是流传已久的老玩具、老游戏,但它却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无比幸福的记忆,快乐的童年游戏永远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老鹰捉小鸡――老鹰抓小鸡一般是由十几个小孩一起玩,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剩下的几个就是在鸡妈妈后面当小鸡了。小鸡们半猫着腰,抬着头,后面的人双手搂住前面人的腰部,依次排开,最后面的小鸡就是老鹰捕捉的对象。这是我在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领我们玩的游戏。
丢手绢――玩具是一条普通的小手绢。大家围坐成一圈,有一个同学拎着手绢,在圈外不慌不忙地转悠。坐着的小同学们一边拍手,一边齐唱:“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儿快点儿抓住他……。”丢手绢的同学走着走着,乘人不备,悄悄把手绢丢在其中一个人的身后,然后,仍若无其事的继续转。如果丢下的手绢被这个同学发现了,他就必须拿起手绢赶紧去追。追上了,丢手绢的同学就得继续在外圈转着重新丢。如果没追上,丢手绢的同学并且转到了这个同学的位置上时,这个同学就得站起身,接着去丢手绢。这也是我在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领我们同学玩的游戏。
藏猫猫――几个同学通过“定钢锤”,将输者用红领巾或围巾蒙上双眼,其他人在他身边躲闪,当他抓到某个人后,就将被抓到的人蒙上眼睛,反复进行游戏。这也是刚上小学时,我们同学爱玩的游戏。
吹喇叭――折一根杨树或柳树的枝条,用小刀割成一寸长左右,用手拧一拧就能把它的木头芯抽出来,成了小管子,捏扁一头,用小刀削薄后就能吹出像喇叭似的声音。管子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翻绳子――用一根细绳把两头系上,一个人把绳圈套在双手上,用手指挑出花样,另一个人通过手指的技巧再把线圈拉套在自己的两手上,形成一种新的花样,就这样反复翻玩。这种游戏有上翻、下翻和左右翻,心灵手巧的同学能翻出面条、簸箕、筛子、斗、马槽、手绢等花样。这种游戏可以在家里与妈妈和弟弟们玩,也可以和同学一起玩。
和泥巴摔碗――挖些黄土,和成泥巴。每人抓一块泥巴,捏成碗的形状用力往地下一扣,砰!碗底就破一个洞,对方就得拿他的泥巴来补。看谁赢的泥巴多。做的泥碗要薄一点儿,往地面上扣的时候碗口要和地面一平,破开的洞才会大,响发出的响声也更大。我们还用黄泥巴做成坦克、大炮、卡车等形状,饰品货架,比谁做得像。呵呵,玩的浑身尽是泥点子。
用纸叠东西――撕几张纸,用它叠成纸飞机、小船、千纸鹤、戴礼帽的人头、衣服、裤子、扇子或喷雾器。有时一下课,教室里就到处飞着纸飞机。我们把纸叠成一个灯笼盒子,一端留个小口,往里面装些粉笔末,然后用手一拉一合,就喷出白色的“雾”,这就是“喷雾器”了,大家互相喷着玩。还用纸叠成写着东、南、西、北的玩具,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撑着、变化着,让别人猜。玩的很开心,可撕得图画本、方格本和算草本的页数越来越少。
挤香油――冬天时,小同学们靠在有阳光的墙边,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向着一个方向拥挤,嘴里还念念有词:“挤、挤,挤香油,挤出来ba ba(读三声)换糖球。”被挤出队伍的人再回到排后,继续向前挤。这个游戏可以取暖,只是歌谣有失文雅。
跳绳――有跳大绳(集体跳)和单人跳。跳大绳是由单人鱼贯式或多人―齐跑进、跑出、跳过或连跳的方式进行跳绳。在跳的时候,可任意跳几次,可加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动作。单人跳有许多方法,有原地交换脚跳,像蹬自行车似的;有原地双脚摇跳、双摇跳、交臂摇跳等等,比谁跳的数量多。跳绳的绳子我用过粗麻绳,也用过细胶皮电线。用胶皮电线摇绳速度快时,会发出“嗡嗡”的响声来。
踢毽子――用线麻梳理成散状(也有人用羊毛、鸡毛),一头拧紧塞入由二、三个铜钱叠加起的孔内,再用木楔钉紧,削去多余的部分,毽子就做成了。踢毽子有很多种玩儿法,比如,连续踢毽子,一只脚固定连续踢毽子,比谁踢的多;用脚背踢;用左右脚内侧、外侧踢等。踢毽子的脚不许落地的踢法叫“颤”。身体腾空,一只腿小腿弯曲,在身体的另一侧接触到毽子,叫“打”。身体腾空,一条腿用内侧将毽子跨越,另一只腿小腿弯曲,在身体的一侧接触到毽子,叫“掏”或“钻”。把毽子踢起后,一条腿弯曲跳起,另一条腿在那条腿后下方伸出,用脚接打毽子,管这叫“压”。我小学同学中有许多人就会后面的高难度玩法,我是望尘莫及呀。为了做毽子,我偷偷的把家里炕琴柜最底层放的一大串铜钱找出来,自己用了好几个,其余的都分给了同学们。
“撞拐”――也叫碰拐。玩时,所有人都必须抬起一条腿,单腿独立,用手抓着抬起的脚脖子,大家相互用膝盖相撞或压或挑,迫使对方双脚着地,双脚落地就算输了。常常有人被撞倒地的情景。
骑“驴”――这个游戏可以分成两组,每组二至五人。先做定钢锤,输的一组当“驴”,前面站一个人做“拴驴桩”,其他人弯腰,分别抱着前边人的腰。另一组“骑驴”的人分别快跑跳起,骑在“驴”身上。如果将“驴”压跨了,重新再来。骑驴组的全部上驴后,被骑组的人可以扭动腰,进行“晃驴”。如果在骑驴过程中,或“晃驴”时,骑驴组有人脚着地或者掉下来,则两组互换角色。
“打衙役”――这个游戏需要四个人以上来玩。游戏里有四个角色:一个判官,两个衙役,一个犯人。在一块空地上并列立几块整砖或大半块砖,砖比游戏者少立一块。立着的砖,中间的为判官,判官左边叫坏水,判官右边是判官的老婆,最两边的立砖是衙役。玩法是,砖立好后,在其前方七八米处划一界线,每个人准备一个半块砖头,进行“定钢锤”排出顺序,将手中的半块砖抛向立着的砖,立着的砖被你打倒了,你将半块砖压在上面,别人也可以将你的半块砖再打掉而取代你,直至所有的立砖都有了主人,没有立砖的人就是犯人。只有判官有权惩罚犯人,坏水出坏主意判官有权不听,老婆不许说话,两个衙役无条件执行判官的命令,将犯人押解出去,进行弹脑门、打手板、驴拉磨等惩罚后,重新进行下一轮游戏。
弹玻璃球――那时商店里卖玻璃球。买来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也有瓷做的,用一只手,把手握成拳状,拇指和食指夹紧玻璃珠,拇指用力弹出去,把别人的玻璃球击中算赢,把被击中的玻璃球归为己有。几个人可以同时玩。有时还用另一只手垫在弹球的手下面,保持稳定。那时我们的书包文具盒中、衣袋里经常装着许多玻璃球,跑起来稀里哗啦的直响。这种游戏就像玩打高尔夫球吧。
打“冰嘎”――用木头削一个圆锥形的陀螺,尖端钉个滚珠或泡钉,我们管叫它“嘎”,再做一个鞭子。冬天在冰面或水泥地面上,先用鞭绳缠住冰嘎,猛一拉开,让它在冰面上转起来,再用鞭子不停地抽它的侧面,使它不停地快速旋转。也可以用手启动它转起来,用两只手把住冰嘎,猛地呈顺时针方向转动,让它转着落地,接着用鞭子抽。如果在冰嘎的圆面贴上彩色的纸,转起来时会更好看。
“打嘎”――用一根长十五厘米左右的木棍削成两头尖、中间粗、形状像枣核的“嘎”,再用一块长约四十厘米、宽约十厘米的小木板,削成带握柄的木刀。玩时,先在地上画个圆圈当“锅”,把嘎放在“锅”里,用“定钢锤”的办法决定打嘎的先后次序。打嘎时用木刀剁嘎的尖部,使之弹起,再用木刀面击打出去。先打的把嘎打出去后,由双方用木刀来一下一下的量打出的距离。比赛看谁打得最远。那时我们都自己做这些“嘎”,手时常被刀和木茬划破,连红药水都不抹。用家里的菜刀砍木头做嘎,刀都卷刃啦。
挑棍――收集一些冰果棍儿,然后拿着跟同学玩挑棍。把几个人交一般多的冰果棍儿架在一起,几个人轮流去把冰果棍儿挑出来,又不致于让架子倒下来。谁先把架子弄垮了,就算输,要把这些冰果棍交出去。
骑马打仗――这个游戏两个人一组, 一匹“马”和一个“骑手”算一组, 大家一共分成两组或三组。 互相冲撞、拉扯, 骑手如果从“马”上掉了下来, 那就算输, 只能在旁边观战, 等到全部战斗结束后再参加下一轮的“战斗”了。玩这样的游戏特别累,尤其是当“马”的!
打方宝――用纸裁成长方形,然后用两条纸折叠成一个厚厚的正方形,这就是“方宝”。可以两个人或者更多人参战,其中一个先把方宝放在地上“压底”,第二个人用自己的方宝去击打那一张,打翻身了就算赢取;没打翻则两张都留在地上,由第三个人继续打,依次类推。
打“啪叽”(读pia ji)――我们那时玩的啪叽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用圆形胶皮或木板刻上图案做模子,用印台或钢笔水将图案印在纸壳上,再剪出圆形做啪叽。另一种是到商店去买现成的,一大张纸壳上印好十五至二十个啪叽,都是古代或神话中的彩色人物画像,都不重复。啪叽有两样玩儿法,一是每人使用一个,在地面上,将别人的啪叽打翻,即为己有;二是除了自己手里有一个啪叽以外,大家同时拿出若干个啪叽,将其中一个指定为“头”,并将它藏在所有啪叽中间,摞成一摞,谁出的啪叽多,谁先用啪叽打摞,数量一样时,以定钢锤论输赢。当这个“头”与其它啪叽分离,全部啪叽就归赢的人了。我们这些男同学,谁的书包和裤兜里成天都装着这些啪叽,一下课或放学就开玩了。
�“元宝”――到处去收集烟盒,将烟盒(那时的香烟都是软包装的)拆开,折叠成三角形,称为“元宝”。玩的时候,可以同时拿出若干个元宝,多者优先进行游戏;数量相同时,以定钢锤论先后。将这些“元宝”稍微折弯,放在地上,摞起来。用手�风(不许用袖子兜风),被�翻过来的元宝就归他;我们也用打“方宝”和打“啪叽”的玩法,拿一个元宝去打别人放在地上的元宝。
滚轱辘圈――用粗铁丝弯成洗脸盆盆口大小的铁圈,再用一根铁丝把一端弯成手柄,另一端弯成勾子,一边跑一边手持铁钩推着铁圈往前滚动,可以随意调整方向和速度。有的还在铁圈套上一两个小铁圈,滚动时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男孩子都爱玩,经常在一起比谁跑的快。我记得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把家里“洋”炉子(铁炉)上的外圈炉盖拿出来,用炉钩子推滚着玩。
围城――记不住原来的叫法了。在一块平整潮湿的地面上,两个人一块玩,每人拿一根长十厘米左右的铁钉,先在地面上各自划出一个位置做城堡(或叫“家”)。玩时,用钉子关在地上立着不倒,距离自己的城堡(家)不能超过你手指伸直的长度,然后划线连上,这样一节节连起来,直到把对方的城堡(家)包围起来,让他无法再关下钉子或连线,算赢。如果铁钉关的超过距离或者倒下了,则由对方来继续玩。
打水漂――到河边或下雨积水的洼地旁,选择扁形的石头或瓦片,使劲将其甩向水面,在水面上弹出一个接一个的水花形成涟漪。大家比赛,看谁打出的水花多、石片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长。
勒宝――夏秋两季,摘来一些杨树叶,去掉叶片,留下叶柄。两人各拿一个叶柄,交叉后各自用力拽,谁的被勒断了谁就算输。如果你的宝特别结实,还可以去跟另外的人勒宝。如果输了,再去拣选结实的叶子做成宝,重玩。秋天被霜打过的杨树叶变成黄褐色时,它的叶柄比较结实。
下“五道”――玩这个游戏非常方便,随便找一个平整的地方,用红砖头或粉笔划一个正方形,将正方形边上横竖各划三条线,这就是“五道”的棋盘。两个人随便找来五个石子、小砖块或玻璃碴什么的都可以当棋子,摆在自己这侧的底边上。两人交替行走,每次只走一步,每个点上只允许放置一个棋子。当一方走完棋子,如果他的两个相连的棋子一侧只有对方的一个棋子时,就可把对方的这个棋子吃掉,直到一方不够两个棋子时为输。下五道赢棋的诀窍是,开棋后尽力把自己的棋子摆成十字形。如今还常见一些孩子或老头们玩这种游戏呢。
滑冰车――自己动手做冰车,方法是在两根平行的短木方上钉上木板,每根木方下边钉着一条铁筋,再找两根木棍做钎子,在一头钉入铁钉,做为滑冰车的驱动工具。也有直接用铁筋做一对钎子的。这样就可以在冰面或雪地上坐着冰车,撑着钎子滑起来了。我与同学和邻居孩子冬天经常比赛谁滑的快,还互相撞冰车玩。
滑冰滑子――用两块比鞋略大一点的小木板,每块下边平行钉上着两根粗铁丝,再在每块木板前后分别钉两个小铁钉,系上细绳,用于捆扎双脚。这就做成了一副冰滑子了。将穿着鞋的左右脚绑在冰滑子上,就可以在冰面上溜冰了。这是比较原始的冰鞋吧。
那时我还经常看见女孩们玩的游戏,比如:跳房子、跳皮筋、踢口袋、打口袋和抓嘎拉哈等等。如今我老伴回忆起这些游戏时,也是兴致勃勃、眉飞色舞的呢!
跳房子――在地上画上方格子,总共十个“房子”。两人轮流用单脚点跳过一、二、三的房子,双脚分别落在四、五的房子,单脚跳过六的房子,再双脚站在第七、第八的房子(不进第九和十的房子),转身回去重复原来的动作(这中间踩线了就算失败),然后背对着房子,用布口袋往后扔,落到几号房就是你的房,别人下次不能经你的房间。游戏直到房子占完为止。
跳皮筋――三个人以上来玩,两个站着撑皮筋,一个或几个人在环里跳,跳法非常多,如转身、跳跃、勾腿,一次跳成功,可以把环升高一级,(从脚脖子、腿肚到大腿根、腰部、胸部,一直到脖子、头顶等高度,由低向高升级。一直可升到头部算结束),如果没成功,就得去撑皮筋,接着让别人跳。
踢口袋――用五颜六色的小布块缝制成六面体的小口袋,然后,将高粱米、玉米粒或小豆装入口袋内,把口缝上,就成了。用这种口袋来玩踢口袋、打口袋或抓嘎拉哈。为了方便,有的在口袋角上连接一根绳子,可以用手牵着绳子踢口袋,免得踢掉了经常哈腰去捡。
打口袋――也用缝制的布口袋来玩。玩时分成两组,在地上画一个矩形框,一组人在框内,另一组在框外用口袋打框内的人,打中一个,出来一个,框内人要越了线也得出去,如果框内人用手接住口袋就可以多一个生命值,她可以用来救一个伙伴,也可以攒起来。
抓嘎拉哈――嘎拉哈是满语,即猪或羊膝盖里的一块骨头。以四个为一副,有的还涂上了红颜色。四个面的名称分别是:“珍”(有很多花纹的那个侧面)、“轮”(与“珍”相对,象驴耳朵那面)、“背”(中间象个肚脐眼的那面)、“肚”(和肚子一样圆圆的)。 玩法是:先抛起口袋,再抓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形状一样的嘎拉哈,再接住口袋,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摸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抓嘎拉哈的时候碰到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
我还记得小时候和弟弟们学会做木头步枪、手枪、大刀、水枪、弹弓、万花筒等不少玩的东西,用木头手枪能把小纸团射出挺远;用铁丝弯成的手枪能把火柴头打的啪啪响;把线轴穿上一根小棍,用皮筋缠在小棍上,放到地上它就会走,看完电影《飞刀华》就学飞刀,把铁钉放到有轨电车的铁道上压扁,钉子头系上红布,拿着往大树上关。我们那时觉得每天都玩的既开心又过瘾!玩游戏、做玩具,使我们同学更团结了,也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培养了我们爱动手动脑的习惯。小学大多上半天课,寒暑假作业也不多,爸爸妈妈也不逼我们补习功课,每天作业做完了就跑出去玩,从早到晚不着家,妈妈做完饭还得到处找我们回家吃饭。想想可比现在的孩子们轻松愉快多了!
呵呵,我们小时候是幸福、快乐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