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纪实美,主要体现在“以事信人”、“以事感人”。因此
,为了更好地让事实本身说话,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就必须真实地、细致地展现和揭
示生活的具体情况和生活的过程。一切思想意念的表达,无不蕴含在生活情景和过
程的叙述之中。但当前一些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名不符实,纪实性不强,往往表现
为主观“议论”冲淡了客观的“纪实”,甚至以“议论”淹没了“纪实”,被观众
戏称为“画面加解说”。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呢?
一、跟踪拍摄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必由之路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
,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而
被拍摄对象每天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况,人物的心理变化、事件向什么方向发
展,我们作为拍摄者事前难以知晓,也无法人为地干涉。在被拍摄对象纷繁复杂的
生活过程中,如果我们摄制人员不在现场跟踪拍摄的话,很多重要的情节就要漏掉
,事件的进展也会脉络不清,这样的作品就不能称为优秀的纪实性专题片。
? 此外,纪实性专题片中的一些感人的细节,也是靠在现场长时间跟踪,通过创
作人员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亲身目睹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随时抓拍的。例如,化州电
视台在拍摄《呕心沥血育桃李》这部纪实性专题片时,化州市第一小学老师张雪梅
两个生动感人的细节就是在预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抢拍到的。
? 一是张雪梅老师无微不至关怀学生,爱生如子的细节。那天早上,记者正准备
跟踪拍摄张老师认真授课的镜头,突然下起倾盘大雨,几个在上学路上躲闪不及的
学生淋得浑身湿透。大家都为这几个学生担优:回家换衣服肯定影响上课,不回家
换衣服又怎能穿着湿衣服坚持几个小时呢?正当我们犯愁时,只见张老师把这几个同
学请到她的办公室,拉开自己的抽屉,为每个人挑选了一套合身的衣服,让他们换
下湿衣服。原来,张老师为使平时一些因特殊情况而需换衣服的学生不影响学习和
健康,把自己子女的衣服洗干净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随时备用。这是何等的细心,何
等的感人呀!像这样的事例,采访前我们并不知晓,只是跟踪拍摄过程中老天爷安排
的。
? 二是张雪梅老师不歧视后进生,努力转变后进生的细节。在拍摄《呕心沥血育
桃李》这部专题片中,我们不但跟踪拍摄张雪梅老师白天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晚上
备课、改作业的情况,也随时开机记录有价值的场面。一天下午的自修课,张雪梅
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学生张小东平时贪玩,全级出名,这次见
有机可乘,草草地写完了这篇作文就偷偷地走去玩了。晚上1 1点多钟,玩厌了的张
小东刚好路过张老师宿舍的窗前,见老师宿舍还露着灯光,他怀着好奇心偷偷伏在
张老师宿舍的窗前向里观望,只见张老师正戴着老花眼镜正在一字一句地改着自己
的作文。看着看着,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他终于脱口而出:“老师
,我错了”,把张老师吓了一跳。这感人的场面,如果不是长时间跟踪,偶然发现
,就是精心策划也难于做到的。
二、遵循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手法和规律就必须再现真实生活场面
? 要拍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
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它们有各自的
表象系统。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
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则纵向表现社会生活,是
对生活本身的客观记录,记录的是人物某一特定阶段的一段完整的生活经历,再现
生活的具体场面。因此,它更适合运用长镜头表现。长镜头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地对
一个场面进行拍摄,客观冷静地将真实的生活场面如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比较
完整的镜头段落,不破坏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空间和时间连贯,具有比较强的时
空真实感,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如纪实性专题片《沙与海》打酸枣一段,虽
然解说词只有100多个字,但画面长达5分多钟。在这段画面中,人们真实地看到茫
茫的沙漠中长着两棵孤零零的沙枣树,牧民刘泽远带着儿子来到树下,将毯子细心
地铺在沙地上,儿子爬上树,敲打成熟的沙枣,沙枣撒落满地。然后,他们精心收
集,一个个地把沙枣装进布袋。观众看到打枣的全过程,拥有长时间的思考,很自
然由沙枣树联想到刘泽远的一家人:他们在茫茫的沙漠中生存下来多么不容易,需
要忍受和克服多么大的困难,但他们生存了下来,而且家业不断兴旺,就像这沙枣
树,年年都开花结果,呈现勃勃生机。再现这生活场面,是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是
对人生的讴歌,是创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心选择。
? 此外,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用解说词解说,而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则多运用同期
声推动情节发展,产生形声一体的叙事结构,所以还应该运用好有声语言系统,创
造出真实的生活空间,这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段。纪实性电
视专题片《望长城》,几乎没有运用表面的直白语言,直接颂扬长城的“伟大”、
“历史悠久”和“具有民族自豪感”,而是通过跟踪采访、现场同期录音的方式,
引领观众跟随摄制组一起,共同游历长城,感受长城的伟大及其丰厚的历史内涵,
变说教为事实,变灌输为启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所以达到了“以事信人”
、“以事感人”的目的。
三、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
? 由于被拍摄对象大都是初次接触电视的摄制人员,在镜头前往往会产生陌生感
和紧张感,使摄制的画面不真实自然。况且,摄制人员还要介入到他们的各种活动
中去,无形中干扰了人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摄制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跟踪拍摄时
间长,很容易使人厌烦,发生不合作的情况。这时,摄制人员就不能单纯地为拍摄
的目的与他们交往,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当他们有困难时,真诚地帮助他们,赢
得他们的信任,逐渐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这样双方才能合作默契,拍出理想的画面
来。
? 化州电视台在跟踪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民情日记》时,主动地与播扬镇干
部一起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杉山村农民陈玉权想种植香
蕉,但一时拿不出钱买蕉苗,几个记者就自掏腰包凑足一千元,帮助他解决了蕉苗
问题。特别是拍摄这部专题片中的一天晚上,当村民陈玉瑞的儿子得了急病时,我
们主动用采访车把病人送到20多公里外的镇卫生院,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很快
恢复了健康。对此,陈玉瑞一家感激不已。通过这些事情,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双方
的距离。在以后的拍摄中,我们有什么想法主动找他们商量,有什么要求都明确地
告诉他们,而他们也非常配合,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拍摄,液压油滤油机,他们都积极主动地配合
,并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来协助我们拍好这部专题片。结果,这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
不但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而且当年在市和省都获奖。
浅谈制作科技电视专题片的几个注意点
摘 要 针对科技电视专题片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 科技电视专题片 制作
一部好的科技电视专题片就其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技术性而言,应该是
完美和谐的,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
影响节目的质量。下面仅就在科技电视专题片制作过程中本人曾遇到的几个技术问
题,浅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 镜头运动最忌乱
电视与动画、照片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镜头的运动。对镜头运动的主要要求就
是平、稳、匀和定位,通过镜头的运动构成新的画面,表达新的信息。
平:就是所拍摄画面,构图应该是平衡稳定,无论是静物,还是运动的物体都
应保持其水平线的平整一致。而当摄像机位作横向移动时,保持机身的水平也是尤
为重要的。
稳:这是对摇镜头的基本要求。通过摇镜头给观众一个被摄体或其背景不断变
化的相对稳定的视像。一般而言,摇镜头的速度应该是起幅和落幅较慢,中间稍快
。操作时要考虑到全片的节奏。
匀:这是对变焦距操作和推、拉摄像机的基本要求。此外在变焦距和匀速推拉
摄像机的同时跟上焦点,保证被摄体的清晰也是保证画面质量至关重要的。
定位:镜头的运动都存在着落幅画面的定位问题。即推、拉、摇、移、跟、甩
镜头时,最后一个画面定在什么位置。镜头运动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引入新的
主体。因此在操作运动镜头时,摄像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眼明手快,根据主题的
要求把镜头定在相应的全景、中景或特写等景别上,并且保持被摄主体始终在画面
的相应位置上。
2 色彩还原要真
在电视专题片中,彩色还原的好坏是每个摄制人员都关心的事情,也是衡量电
视专题片质量的标准之一。在拍摄过程中,影响彩色还原的因素很多,室内、室外
,清晨、黄昏,日光、灯光频繁变化,这就要求摄制人员工作细心,这里只说几种
基本作法:
(1)标准寻像监视器与摄像机的外部调整
标准监视器对于保证彩色还原正确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一般而言,
标准监视器经过示波器检查其波形符合标准后,其外部调整原则上不能再调整,而
应保持它在整个摄制过程中的一致性。当摄像机和其它监视器、电视机的色调、色
饱和度、亮度与它不一致时,应调至与它基本相同。
摄制过程中,切忌白平衡始终如一。摄像机的白平衡和滤色镜应注意随时调整
。
(2)混合光源情况下、保证彩色还原的措施
混合光源情况下、标准监视器可以迅速帮助你决定采用滤色片和决定白平衡调
整时的参考光源。摄像人员要迅速判定被摄体范围,照明的主要光源是日光还是灯
光、是全景还是特写。一般而言,拍摄全景、而透窗较多时选用日光滤色片;拍摄
近景及特写,灯光为主光源时,选用灯光滤色片;镜头直对被摄体进行白平衡调整
。当然如果备有滤色纸,加在灯前也可以保持混合光源情况下色温的一致性。
(3)电视片的基调要符合科学需要
一部片子的基调主要由全片的节奏、色彩和与之相适应的音乐组合而成。每部
片子摄制完成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它都有一个基调。设置节目的基调时,切
不可违反科学的需要,有意无意地改变被摄主体的色调服从于全片的基调,这种纯
粹为追求基调的一致性的做法在电视专题片中是不可取的。
3 特技效果忌过滥
如今,非线形编辑在电视制作上的广泛应用,大有取带线形编辑的可能,用非
线形编辑制作特技,真是易如反掌,得心应手。但是,特技如果运用得当,独具匠
心,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如果过多的滥用特技效果,
不按需要,只图新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加上特技,其结果只会使观众对电
视片产生厌恶感和不信任感,尤其是科技电视节目,因遵循事物本身的特性去发展
,过多过滥的特技只能适得其反。因此特技效果选用是宁缺勿滥,可用可不用的坚
决不用;效果相同,其它手段能说明时,坚决不用;可用简单特技说明的问题,坚
决不用复杂的特技效果。
4 后期编辑忌“跳”
节目在编辑过程中产生的画面跳动是观众难以忍受的。画面的跳动有以下两种
情况。
(1)由于技术性原因引起的整幅画面的跳动与不稳整幅画面的跳动。这种解决
办法就是预录连续控制磁迹,采用稳频稳压电源或电池,提高图像信号信噪比,摄
像时每次开机要留够6秒以上预卷时间等。
(2)由于蒙太奇组接手法不当而引起的画面情节的跳动。因此后期编辑人员应
在充分理解编导创作意图和中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与
特写之间、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作相反运动的镜头之间,被摄体与机位景别
相对固定的镜头之间进行硬性切换。
5 音乐效果声要有新意
专题片中的音乐,效果声是有生命的,是渲染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法,音乐
必须与节目的主题、节奏相吻合的。不同节奏的背景音乐加在相同内容的画面上给
人留下了不同的心理效果。音乐的起落、节奏、主题旋律选择合适,将使电视片画
面内容相得益彰,锦上添花,液压油滤油机。
(1)音乐的选择如无特别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流行歌曲的音乐。采用流行歌
曲,歌曲的节奏、旋律、含意与内容往往格格不入,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节
目的效果。
(2)电视片背景音乐不要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专题片中的音乐也应该与内容
相适应,有起落、有平缓、有高潮、有间歇。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本身就包含有情绪
、思想、寓意,所以决定音乐片断的录用和起止时间、段落是做好电视片配乐工作
的基础。
(3)背景音乐的音量选择。一般而言,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是不直接给观众传
递信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视听教材中获得知识60%是取自于画面,30%取自
于解说。所以无论如何背景音乐的音量也不能超过解说音量。就人耳听觉而言,解
说音量与音乐音量之比为3:1或4:1较为合适。